郭朝晖:中美竞争与未来工业

2021/1/24 15:49:2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热点聚焦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news/3566.html

今天早上,连续读了几篇不错的文章。我还把小代(饭桶戴老板)的文章转给了几位领导。这篇文章谈了苹果与特斯拉的供应链。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啊!

最近这些年,美国历届政府都关心工业的外流。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很难改变。美国的人均GDP是6万多美元,而日本、德国工业强国只有4万多。这其实就是产业的差别:美国GDP高靠的是金融、IT产业,而日本德国的重心则是制造业。美国的朋友
讲:本科程序员的工资比很多专业的博士都高。结果是工业界开始缺人。招不到人,工业企业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一样,只是美国更加严重。师弟曾对我说: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都去了互联网公司打杂,而不是进入工业。普通的年轻人也是宁愿送快递也不愿意进工厂。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产业本质是针对工业企业的服务业,为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和工具,如工业软件。但是,做好服务必须贴近对象。如果远离服务对象,服务就做不好,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了。晓明主任过去曾对我讲,这是美国重视制造业的重要原因。


信通院余院长对我讲:美国开始反思“微笑曲线”了。他们意识到制造特别重要:“在哪里生产、在哪里创新”。如果美国没有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也就没有了“根”。所以,即便制造业不怎么赚钱,也要留下来。


怎么把制造业留下来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定要提高劳动效率,才能适合人均GDP6万美元的国情。美国的大河钢铁公司人均产钢马上就要人均5000吨了,是日本、韩国的2倍左右。这样,差不多就可以留在美国赚钱了。还有一家生产热水器的美国公司,采用智能化技术后,劳动效率显著提升。于是,这家企业从中国搬回了美国。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比如,把制造环节留在境外,把核心技术留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互联网,美国企业可以方便、甚至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工业知识更多地放在数字化软件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今天早上看到小代的文章后发现:苹果和特斯拉其实就是这做的。所以我感叹道: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就在这里啊!过去我曾听说:白宫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原因恰恰就在这里。


对于苹果和特斯拉,我们应该是羡慕和尊重,而不是嫉妒或憎恨。他们靠本质赚钱、遵守法律、又能让合作伙伴赚钱,恰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的企业自强、争取超越,才是硬道理。


理论上讲,全球化对每个国家都是有利的,但不是对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是有利的,这就是美国发生红蓝分裂的原因。而美国当年推动全球化的前提,是认为中国不会超越美国。


高科技往往像芯片和工业软件一样:市场化越彻底,越难超越。但我国资源整合能力特别强,就让美国人担心了:这就是他们指责我们“国家资本主义”、要求我们“真正市场经济”的原因。


伟大的工作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决定于这个国家中奋斗者的多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有了钱,就很难再像穷人一样干辛苦活了,国家也是一样。这是美国制造业难以全面复苏的原因。特别地,如果失去了像日本、德国那样多年积累下来的众多身怀绝技的小企业,恢复起来就难了。即便有了工业互联网,“在哪里生产、在哪里创新”的逻辑也会发挥作用。美国部分工业巨头的衰弱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国人民是值得尊重的。在这个国度里,总是会出现伟大的创新者:传统工业衰弱了,信息工业兴起了;互联网泡沫破裂了,苹果和特斯拉又扛起了先进制造的大旗。


伟大的国家要靠自己奋斗,而不是希望别人衰弱。中国的发展,同样是靠一批伟大的奋斗者,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工人。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哪有中国的高速发展?对我个人来说,特别尊重这些底层的奋斗者。华为和一些科技企业的成功,也是靠着成千上万辛勤工作的码农,他们是奋斗者。邓公推进改革时,提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就是让大家一起奋斗,才有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


日后与美国的竞争,靠的是高科技。但我们的科技界靠谱吗?


智库的朋友常说:很多智库缺乏智商。类似地,在我国科技界,越是“高端人士”,劳动效率往往越低。很多名气很大的专家,花了国家很多钱、耗费了很多年轻人的青春,做了些毫无用处的东西。他们的本事都用在争取奖励和项目上了。很多人地位很高、获奖无数,但人品却不能让人敬仰。他们实际上不是奋斗者,而是寄生虫;即便寄生虫成了利益集团、掌握了巨大的话语权,还是寄生虫。


我们不要抱怨苹果、不要抱怨特斯拉,要向他们学习。中国人要自强才有出路。解决科技界自身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中国科技的主战场,一定要到企业里面。企业的话语权,必须加强。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