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电仪维保人员配置问题常被仪表人吐槽,怎样的电仪维保人员配置才能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和员工满意度?温度变送器从12个方面和大家聊聊工厂如何合理配置电仪维保人员的话题。
企业设备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究其主要原因是设备资源配置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有些厂区采取全权外包形式,但外包人员的能力水平无法预测,设备维护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厂区注重低价中标,设备质量不过关,死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有些厂区未结合自身情况专注自动化,大量减人,一人挑大梁,薪资、工作内容不匹配,关键时刻无人可用,如何做好设备资源配置的管理,最根本的是需要合理配置电仪维保人员。
设备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是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的一个物质硬件基础,也是影响企业生产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设备管理问题与设备维修费用,取决于企业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设备在完成安装之后,未来问题与费用的维持,有相关的比重已经是确定的,而不是通过后期不断地对现有设备故障加强控制与预防,便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大对设备资源配置的管理,做好预防工作,以防问题发生后措手不及。
电仪维保人员配置状况
先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网友1:我们这里,15000点的,目前仪表就我一人,也是还要分管电气及机电仪设备修理,不过别的专业都有维保队伍的。
◆网友2:老板都是这么抠门,我去年2500的点就我一个人,还要管电气。
◆网友3:我们厂也就20000点,目前50个人。
◆网友4:我们2000个点4个人。
◆网友5:我们30000点左右才20不到。
◆网友6:之前一家单位,800点,仪表12个人。
◆网友7:我们2000多个点,3个人,一个专门做文字工作,两个维修工,关键是周末值班控制加班,经常换休所以有时就一个人维修。
◆网友8:我们厂少说10000个点,连自动化加现场仪表一共4个人怎么说。这四个人还负责新设备安装,老设备技改,放线,接线,配管,出了事还要背锅,自控现状。
◆网友9:我们原公司三万多点,仪表副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班组长1人,组员6人,一般情况下,全都上手。各种加班,原组里还有两名女组员,后来都调岗,病退。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仪表系统要不别上,要上维护要跟上,可靠度要最好,能保障生产,仪表人员有时间维护,这样形成良性循环,维护越跟上故障越少越好用,反之亦然,有段时间仪表组15个人也乱成一锅粥,现场仪表正常投用率不足80%,人员天天加班,生产保障不了,维护更没时间,整天修,越修越坏的多,最后换了工程师,从其他分公司调仪表工协助,共30多人,外加施工队,对仪表系统全面处理,对屡修不好的,彻底更换换品牌提品质,全面维护保养排查,拧过劲后,就好干了,就是维护定期更换,还能做些创新。
◆网友10:我们60+人,安装改造全部外委,基本就维护,工作量四面八方来的多。
◆网友11:我们一个单位,仪表约6000点,仪表工2个,仪表维护工程师1人,就这么多,我只管看,不管干,不属于这3个人中的编制。
◆网友12:单仪表3500多点,电气、仪表通吃5人全,CAD绘画设计程序,组态、施工配管配线电焊风割己经是杂工了,私企太难了。我这里已经是培训机构了,这里出去的基本上在别的企业已经是电气或仪表班组长,技术员,个别上了副总。
......
过去厂区电仪维保人员配置一般为工厂设计定员的25%-30%之间。电仪维保人员,各个工种配置非常齐全,电仪维保人员占工厂人员的比例相当大。
经历几十年的设备管理摸索与改进,逐渐行成一种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设备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设备状态监测手段的齐备与自动化水平有了质的改变,设备的制造水平也有了很高的提升,设备故障率大大下降,计划性检修随着设备状态监测的提高而增强。过去电仪维保人员配置就显得臃肿,维修工效率低尤为突出。因此,在企业效益与成本占有比例,就偏离了当初的设计,而促成专业维修队伍的出现。
当前电仪维保人员的形成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发展,设备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事故维修、计划维修,到现在的设备状态监测的计划检修发展,设备维修单元逐渐脱离生产主体,形成具有独立法人的维修队伍。
初期脱离生产主体的维修队伍,主要依托对生产主体的生产设备进行维修和保运,但随着生产格局的变化,脱离后的维修单元利益与生产主体的利益分配发生了质的改变,维修人员的报酬与生产人员的报酬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产生了维修单元走出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从事维修和保运的公司。
这些公司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主体。近几年,中石油和中石化从事化工建设的单位,为了消减在建设淡季人员资本的支出,也加入了设备维修与保运的行列。再者一些大型化工设备的制造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提升品牌,也参与了设备检修和保运队伍行列,他们主要从事动设备的维修和保运。还有部分是一些从事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离退休人员,聚集形成一种经验型的设备维修和保运队伍,主要从事大型的机组维修与保运。
老企业生产单元电仪维保人员配置
企业生产单元的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由于社会化检修专用队伍的形成而逐渐降低,但在建厂比较久的生产企业中,由于延续了一种已成模式的设备管理形式,在设备管理以及从事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人员配置比较充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企业生产单元的设备管理与日常维修,有些生产企业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还存在富裕。
但是对于一个连续性生产相当高的企业,由于设备管理不到位造成设备的损坏,导致生产中断而产生的费用,远高于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费用。因此,在老的化工企业中,精简设备管理的呼声比较高,但动作比较小。
新型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发展,设备运行监测自动化程度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管理水平。因此,在新建的生产企业中,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相对以前就低了许多。
于是就将许多设备管理的职能,转嫁给设备保运单位,责成设备保运队伍代为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许多企业中推广实行。这种模式的管理,曾经在一家化工企业中开车与试生产期间运行得以实施,但维修费用居高不下,设备故障率比较高,生产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
造成设备管理被动因素的分析
对于处于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环境中的生产单元,对设备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在运行期间,不允许泄露且运行周期要求比较高。再者对生产的工艺管道与切断阀和调节阀的性能,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在化工生产企业中,对关键的设备与阀门均采用国外进口,价格比较高,且均未有库存备件。关键设备与阀门的使用周期,是依靠正确的工艺操作和日常的精细维护,来保证设备的周期运行。因此需要一批精通设备原理与结构的设备管理人员的存在。设备管理的好与坏的评价,最直接的要求便是设备的运转率、设备维修费用与设备备品配件的储存库存量。
现行企业设备管理的体制存在缺陷
新建的企业均有一套有效的、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这些设备管理制度多是延续老一套的设备管理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在当前引进保运管理的状况下,对保运队伍的约束没有明确的概念,再者设备保运队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群体,在设备管理的范畴没有明确的管理职责,这就造成在责任分配方面也不明确。
设备的管理部门与设备的使用部门和设备保运单位之间形成一种“三方都管或者三方都不管”的局面。
负责设备操作的工作人员只是对操作负责,而对设备操作规程的执行及其保养等均置之不理。因此,导致设备的操作不当以及保养无方,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维修。尽管保运维修人员了解设备遭到损坏的原因,但其无法或无心干涉操作人员的工作,况且保运单位是属于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出现的问题只能向管理部门汇报,而管理部门对保运队伍的管理只是局限在设备坏了就修的管理范畴。
因此,便形成了“管理者不管,使用者管用,修理者管修”这样的一种畸形管理模式。这便造成了坏的设备经常坏,不坏的设备一坏就无法修理的状况,导致设备维修费用居高不下。
设备管理人员的配置因素
新建项目负责设备管理的人员,多数是从一些老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或从事多年设备检修的人员中招聘而来,这些人均有很丰富的设备管理与维修管理经验,对企业建设期间的设备安装管理,以及企业试车与试运转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这些人大多年龄偏大。
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年轻的设备管理人员,但是在前期招聘中,受过专业的设备管理培训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不多,由此,便产生在近似于设备管理专业的非设备管理专业的人员中选聘设备管理人员,这些从事企业设备管理的人员的素质文化、专业方向有所不同,他们在管理设备时候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处理方式也不大相同。
因此,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设备的寿命、性能和状态皆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运队伍的电仪维保人员的构成
设备专业维修保运队伍早先由生产企业分离的维修单元设备管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设备专业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人员,以及老生产企业的离退休设备管理与设备维护人员组成。
新型的生产企业大多远离城区而建立,这些企业的设备保运,依赖于远离家乡的保运队伍,保运队伍的人员构成不稳定。例如,公司在生产前期承担维保公司的保运人员在2~3年均已替换,这里也包括公共工程技术人员。分析原因是远离家乡与亲朋,生活与工作比较辛苦。对于有发展的年轻人,在掌握一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技能后,便跳槽到新的企业工作。保运人员的稳定性比较差,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的流动也是造成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生产单元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单元的脱节
新建企业生产单元的设备管理人员,多从老企业招聘的具有一定经验的设备管理人员,随着企业的建成与开车后,部分人由于升职无望,便带着基建与原始开车的经验,跳槽到别的企业发展。
设备管理岗位空缺,便从工艺操作人员中,选拔专业相对接近的人,充当设备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设备管理培训,对设备管理的内容相对缺乏,在很长时间内,对设备管理不利。
再者由于设备知识缺乏,导致与维修保运队伍沟通不畅,不能对设备的运行状况与损坏的部位与频率,进行很好的统计与分析,这便造成做设备维修计划与设备的备品配件无从下手,造成设备重复检修的几率增高,设备备品配件的储备中易损件储备不高或没有,耐用件储备相对高。同时将一些标准件当做备品配件进行提报等等,均是提高检修费用和增加库存高的因素。
如何合理配置电仪维保人员
设备管理与维修在一个集团公司并不一定是统一的管理模式,设备管理模式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工艺生产装置所在地区,充分调研当地的工业基础和社会人员的组成结构,在当地是否固有可以承担工厂设备维保的社会化人员,这些人员的数量、技能结构以及当地的人员成本等。
如果是外来的维保公司承担工艺生产设备的维保和管理,除审查该公司的资质、业绩等,还要考虑其人员的构成。更重要一点是可以在当地留下发展的人员比例。保运队伍的人员薪酬业主也要进行参与,确保保运队伍的人员在合理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下留存,队伍的稳定,是降低设备管理与维修成本的前提条件。
怎样合理配置自己的电仪维保人员
电仪维保人员忌讳以包代管。企业生产设备的维修主要是以修为主、以换为辅。降低维修成本的经验管理是修旧利废,合理配置一定数量电仪维保人员。如:设备的机封、工艺阀门、仪表调节阀,以及可以修复再利用的设备零部件和电气仪表元件等,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电仪维保人员,实时对大机组及关键设备运行进行状态监测和分析,提供有效的设备运行参数,制定合理的检修时间,是降低检修费用和避免设备不必要检修的关键。
其他辅助电仪维保人员的配置
设备的维修是注重轻修理与更换。因此,需要配置合理的机加工设备,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人员,得以完成设备修理而进行简单必要的机械加工。同时,应配置一些工艺阀门校验、压力表和温度计校验等相关人员,以减少外围加工修理费用,降低维修费用。
总之,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模式是多样的,合理安排与配置适当的电仪维保人员,根据生产装置所处的地域社会化设备维修的力量来确定,设备管理要避免以包代管一刀切的模式,降低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成本,不能单纯依赖于外部力量,节能降耗需从内部做起。
针对电仪维保人员配置问题,昌晖仪表网粉丝讨论给了一个标准参考:
◆800点需要3维护+1技术+1主管;
◆2000点需要5维护+1技术+1主管;
◆4000点需要8维护+2技术+1主管;
◆8000点需要10维护+2技术+1主管;
看完,你觉得厂区配置多少个电仪维保人员合适呢?应该如何配置比较合理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工厂如何合理配置电仪维保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