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
延长工业流体系统元件使用寿命的六种方法

2019/3/24 13:26:31 分类:过程控制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tech/207.html

更换工厂中单件流体系统元件的成本超出了该元件的价格。单件更换还包括采购、安装和维护的内部成本,以及系统停运期间丧失生产的相关成本。虽然您从不希望对安全性做出妥协,但在尽可能保持元件最长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凭借数十年的经验,昌晖仪表工程师总结六种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流体系统元件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全厂安全性的方法。

注重流体系统设计

流体系统设计影响多个作用于元件的变量:压力和温度波动、水锤击、振动和污染等。这些变量不仅会影响元件寿命,还会影响系统寿命。为实现长期性能,遵循限制这些应激源的声音设计实践非常重要。

如果要更改系统设计,请务必依照制造商规定的所有元件的额定值检查新的运行参数(如温度和压力)。这将确保您的元件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即使是看似很小的工艺变化(例如增加软管蒸汽的清洁频率)也值得注意。额外的热暴露可能会使该软管的寿命从五年缩短到一年。


虑各种运行条件

选择流体系统元件时,请考虑整体应用。通过全盘考虑,可以大幅降低因元件不适合该应用的某些因素而发生意外泄漏或故障的可能性。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一些的重要细节:

◆正常工作温度和压力
◆最高工作温度和压力
◆环境温度和条件,包括外部暴露
◆工艺流体和外部介质暴露
◆振动可能性
◆卡套管和其他支撐件
◆清洁方案

在各种运行条件中,工艺流体兼容性常常被忽视。您需要确保与工艺流体接触的所有材料(包括O形圈和填料)都是兼容的。否则,系统元件可能会过早出现故障。此外,请务必考虑高氯(盐水)环境等外部条件,这将加快某些合金(例如316不锈钢)的腐蚀速度。这些条件可能需要选择特种材料,例如夹套卡套管、特殊管夹或卡套管支架选件。


培训您的安装人员正确安装元件

即使是最合理的流体系统设计和元件也会因安装过程中的失误而大打折扣,从而让工厂投入的所有细致工作和资源毁于一旦。
安装错误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从而导致产品过早出现故障。未正确弯曲的卡套管会承受可能导致开裂和泄漏的侧向载荷应力。受振动影响而支撑不当的卡套管可能容易发生开裂和装配泄漏。如果元件安装在侧面,可能导致阀门和调节装置中的内部密封的不均匀磨损。

某些元件的特性使其更易于安装。例如,具有低扭矩要求的接头更可能被正确紧固,尤其是当与间隙规等有用的视觉工具结合使用时更是如此。


正确安装流体系统元件的最保险方法是参加培训。虽然许多元件的安装程序看似很平常,但某些小细节可能会对元件的长期性能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可以帮助强化正确的安装技术,以缓解泄漏并提高安全性。


执行预防性维护

为实现元件的生命周期潜力,需要对某些流体系统元件进行维护。调节阀、阀门和软管都需要定期关注和检查。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以低成本维护或维修这些元件,在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回报。考虑更换公用工程阀门中的填料,可以防止流经阀座引起的内漏。如果阀门在线旋出打开维护,某些系列允许这样,则可简单轻松地进行维修。

保存预防性维护计划的记录可帮助您确定个别元件是否更换得过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该元件可以帮助您了解更换频率。也许另一个元件更适合该应用,从而该元件可运行更长时间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成本更低。


正确存放零部件

保持特定系统关键元件的备件库存至关重要。然而,存放这些元件时,您一定要格外小心。存放软管时,存储不当会导致软管损坏。不得堆放软管,而应悬挂软管以确保其弯曲度不会超出制造商规定的弯曲半径。此外,保护软管免受紫外(UV)线的影响,因为某些软管材料会因紫外线照射而降解。最后,盖住所存放软管的两端以防止污染软管内部。

存放其他流体系统元件时,请避免在同一个桶或箱中混合存放不同制造商的备件。应按不同的制造商,将卡套、O形圈和阀门填料等备件分开存放。同样重要的是,每个备件都应清晰地标有相应的元件。这些零部件不可互换,即使在肉眼看来是完全相同的。混用或互换来自不同制造商的零部件可能导致泄漏、腐蚀或产品故障。


随时学习更换

更换流体系统元件是运营工厂的必要一环,但您可以通过回顾与系统设计、元件选型、安装、维护和存储相关的实践来延长元件的使用寿命。

如果必须在更换时间间隔之前更换磨损或损坏的元件,则必须了解磨损或损坏的原因。元件出现故障总是有原因的,并且评估故障原因可能会发现对不同零部件或制造商的需求。 如果零部件因压力、温度或材料不兼容而出现故障,您可以选择满足工艺要求的替代品。如果故障是由振动、污染或水锤击等系统相关问题引起的,您可以纠正系统中的问题,以延长流体元件寿命并提高您的收益。
作者:Cory Cottril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国外先进PID参数整定方法(一)_昌晖仪表专业论文

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香港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昌晖自动化 滇ICP备14003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