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
郭朝晖:高科技的需求侧与供给侧

2021/2/6 16:24:55 分类:热点聚焦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news/3593.html

我曾反复强调:好的技术需要市场来培育。用户的需求,才能带动技术的发展。“市场”就是“需求侧”。有了真实的“需求”才有“满足需求”的技术,“供给侧”才有必要、才能发展起来。

我发现:大家往往关注技术的“供给侧”而忽视“需求侧”。比如,最近有朋友向我谈起数字孪生和中台技术。我就建议他们暂时不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需求还没有到达那个程度,技术价值不大、盲目性强,投入产出不划算。


我们现在谈论工业软件的时候,也往往强调工业软件技术上的困难。有朋友认为,工业知识与软件的融合是最难的。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从开发者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较大的难点。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难点:软件开发的难点。我国最缺少的人才之一,是优秀的软件架构师。缺乏软件架构师的话,做不出优秀的、产品化的工业软件。就只能做工程、做小软件。相比之下,懂工业的人多、优秀的架构师少。另外,还有些工业软件对工业知识的要求也不是太强。比如MATLAB、SAS,主要算法往往是经典的算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看到的技术困难,本质缺乏优秀人才。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才,许多技术问题都不难。但把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需要很大成本的。如果企业搞这些技术,又没有能力聚集优秀人才,就会觉得技术难了。


所以我觉得,工业软件更本质的困难是“需求端”的问题。需求端的问题,导致工业软件的开发不赚钱,相关的企业和团队难以找到优秀人才,也难以生存。反之,如果企业能赚钱,技术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当我们谈论“卡脖子”时,其实就是觉得问题出在“供给端”。到这这种问题的原因,其实是“需求端”的变化:若干年前,当我们缺乏需求的时候(例如,对研发、设计业务太小),我们不会觉得“卡脖子”、也不会重视“供给端”。但那时,国外已经有强烈的需求了,足可以用市场的力量拉动“供给端”技术的发展。


所以,当我们感到“需求端”有要求的时候,发现“供给端”出现了技术的落差。因为我们没有留给“供给端”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提升技术。


发展工业软件,经济原因是蛮重要的。知识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应用的“零边际成本”。所以,后发团队很难凭借“低成本”优势与先发团队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过去的成功、四十年高速的发展,某种意义上都是基于“低成本”这个优势的。所以,所有知识密集型产品技术,对我国是个真正的挑战。


大家应该注意一种现象:国家亟需的高科技企业,往往面临生存困难。这其实是正常的。这就是市场经济。如果不是这样,欧美过去为什么会热衷于推动“全球化”?


当我们的“需求端”有了需求、产生了市场,但自己的“供给端”却占领不了这个市场。这才产生了“卡脖子”的问题。这类问题,要借用市场机制,但纯粹的市场机制又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纯粹的市场经济,会让我们永远无法占领这个市场。所谓的机制创新,需要解决这类问题。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上一篇:规模较大的危化品企业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且必须为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

下一篇:郭朝晖谈学术的视野

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香港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昌晖自动化 滇ICP备14003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