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
郭朝晖:谈谈质量立国

2022/10/16 23:03:11 分类:营销与管理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4511.html

二十大上领导强调了质量强国。对此,笔者非常赞同。笔者过去经常对人讲:高科技的本质是高质量。所谓“卡脖子”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因为我国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如果真正想抓高科技,其实就是抓质量。

笔者很早就意识到:如果不强调质量,创新会误入歧途。中国学术界的许多获奖项目,本质上是好看不实用的“展示品”:除了供领导、专家评审,几乎就没有用了。“不实用”的本质就是质量差。


产出高质量产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来说,高质量就是在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下,都能较为长期、稳定地保持各种功能和高的性能指标。笔者经常描述编写工控软件的体会:一行代码实现功能、十行代码放错;正常工况有一种情况,异常工况会有十种情况。人们担心的不是正常时候的运行,而是有特殊情况没有考虑到。拍胸脯保证“没有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与许多获奖项目相比,研制实用的高技术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往往就是需要长期打磨。“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保持高质量,需要做好千千万万个细节。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高质量之难,就在于此。


在我国有一种怪现象:质量不高的“科技成果”往往会获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些低质量的“成果”往往都用“创新”包装起来。专利、论文、“首创”、“国内首创”等名词是典型的“包装纸”。现实中经常发现:“包装纸”越多的项目,实用性往往越差。所以,不以质量为基础的创新,往往有害无益。


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很久了。很多专家就是靠这类项目成名的,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专家、教授、甚至院士,又以评委和老专家的身份,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创新成果、影响下一代人。一般来说,做“包装”要比做质量“内涵”容易得多、也更加容易出成果。久而久之,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名气特别大的专家,往往都是实际工作做得少的人,是“动口不动手“的 “口力劳动者”。这也不奇怪:人的精力有限,每天沉浸在技术细节中,哪有精力搞包装啊?不注重质量,学术界就会出现逆淘汰。


笔者发现:学术界的很多专家不懂“质量”。事实上:工业企业对质量的理解,与消费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高科技产品对质量的要求,比普通产品有着更多的内涵。我国的学院派专家往往缺乏这种常识。


书中谈到“基因”、“演进”,本质上都是在强调:现代工业是持续改进的结果。高科技竞争是马拉松竞赛:既要长期坚持、又要跑得快。我国有些技术曾经世界领先,但现在不行了;有些技术多次引进,但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些都是因为技术进步“跑得慢”。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工业技术的进步“跑得快”。这里涉及到管理问题、标准问题、研发问题等等。数字化技术与工业的深度结合,就要从这些点入手。不懂质量、不懂标准、不懂研发、不懂管理的人,谈工业数字化的时候就很难落到实处。



高科技竞争就像“马拉松”比赛,起步早未必能保持先进


最近给一家央企讲创新。谈到一个基本观点:现代工业是在不断追求和突破极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极限的效率、极限的速度、极限的质量、极限的成本等等。在追求极限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往往就会带动创新。在追求极限的过程中,安全稳定往往会成为瓶颈。这时,突破瓶颈的关键往往在细节上-这再次涉及到质量问题。


真正的创新成果往往不是出现在聚光灯下面。爱因斯坦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闵科夫斯基也强调,创新“要到人少的地方去”。对工业人来说,能保持极限质量的地方人少。


比如,加工精度的提高,是从1mm提升到0.1mm;再从0.1mm提升到0.01mm。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的提高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创新是问题驱动的,在接近精度极限的地方是容易遇到新问题的地方,也是“人少的地方”。所以, “追求极致”的时候,往往有更多的创新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断提高质量往往是创新的“发动机”。


质量立国很不容易。高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和法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能够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一定有优秀的文化。这是因为:影响质量的因素实在太多。如果企业的人不是真正用心工作,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很多人发现了一个现象:同样一个企业,卖到国外的质量好、卖到国内的质量差;国外重视质量的企业,到了中国以后,质量水平就下降了。这里涉及到法治问题:一个是标准问题、一个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笔者有个通俗的观点:国外的产品质量高,是因为对劣质产品罚得重。如果对劣质品的惩罚不够,产品质量就会出现逆向淘汰。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才能真正推进质量立国。


本文的观点,笔者呼吁了十多年。但愿从现在开始,能发生质的变化。

上一篇:这个世界上只有将产品做便宜能赢得未来

下一篇:一文弄懂SWOT,PDCA,6W2H,SMART,WBS和二八原则

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香港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昌晖自动化 滇ICP备14003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