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
何国森忆上世纪我国仪表5406号任务

2022/6/19 14:06:16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4280.html

众所周知,我国的仪表自动化技术走过了一条很不平凡的道路,从民国(1925年)初创,到抗战、建国艰苦时期、改革开放,其中的艰苦、磨难、险阻难以体会。老一辈的工作者们为此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在艰难的环境中百折不挠,才为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本文回顾何国森前辈经历的仪表5406号任务,弘扬他们锲而不舍的创新创业精神。

如今,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在这个领域内曾经和正在努力工作的一员,经历过改革开放,正抓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巨大机遇,书写着仪器仪表人新的拼搏故事。我们希望可以将您的知识、经验和历程记录下来,是对先辈们奋斗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年轻一代仪器仪表工作者们的激励。


作者简介

何国森,1923年5月生,籍贯上海,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曾任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校长,先后执教于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在任上海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其间,曾执教巴基斯坦核电自动化方向来华博士研究生。现退休。


上世纪我国仪表5406号任务由来

回忆50、60年代的往事,再找找有关的现存材料,由于“文革”,我手头只剩下这份聂荣臻同志当时任我们 5406 号仪器仪表工业组领导的聘书,其余会议档案、红头文件及笔记簿等,均按当时规定上交到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今上海量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档案科,所以只有老年尚存的记忆了。

一、政策明确

当时,苏联用156项援助工程项目给中国做建设的计划,包罗很广,却没有中国应有的仪器仪表及自动化科技方面的项目,事实上,我国的军工及民用工业非常需要仪器仪表工业,才能打好优良基础。所以,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传达了中央的政策,明确补上仪器仪表及自动化项目。那时,我在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任校长,也就奉一机部命令参加会议,我分在民用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方面的一组,组长为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

二、任务繁重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任务特别繁重。如果当时我国没有做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基础,可能会对苏联援助的其余 156项工程项目,产生关联性影响,漏掉的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建设项目反过来会影响156 项建设的全面正常同步进展。周恩来和聂荣臻两位总理亲自领导,经常检查当时小组的工作。我们的具体任务是各就各位,先做些基础调查研究,再摸清实际情况,最后讨论仪表5406号的具体繁重任务。

三、“机专校”多考虑人才培训

那时,上海市刚从旧中国三座大山的压制中解放出来,上海做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的,只有一点点进口杂牌货,可以说一穷二白。上海机械专科学校(现上海科技大学)原是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沪江大学,没有工程专业,只有极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更无工程技术专业师资。所以,我先在市内对仪器仪表与科学、自动化技术与科学两方面的原有工厂开始初步调查研究,从原上海北京东路大华仪表厂门市部及杨树浦路原大华仪表厂制造车间及仓库开始调研,我和该厂创办人丁佐成讨论эпп-09自动电位差计问题;和原和平仪表厂创办人王启贤讨论温度、压力、流量、料位等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成套生产问题;和原综合仪器厂创办人白在仲讨论光学温度计OPOTIPYRO仪表的制造、检测、标定等问题;和当时在浙江大学光学系任教的董太和、白苏予讨论光学仪器的基础问题,如光学材料玻璃、磨削研磨、光学设计及检测试验、光仪标准等问题;我还和好几个上海制造电工仪器、电子仪表及配套装置的中小型工厂主管以及友秉彝讨论。当时,上海的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虽然较差,但与国内其他地方的情况相比较来看,上海还是具有优先发展的基础。


一机部部长和一机部教育司司长周一萍要求我们上海机专校多考虑人才培训方面的事,并且明令我不再抓机床与工具专业方向,应该转向为仪器仪表与工业自动化科技专业培训人才。一机部部长和周一萍亲自到上海机专校来检查,并指示办起两个专业:调节仪表(即自动化仪表)专业和光仪(光学计量检测仪表)专业。一机部立即拨巨款,建校内实习工厂,购买调拨机械及设备,进口德、苏产仪器仪表及成套装置,还从德国 Carl Eeiss(卡尔·蔡司仪器)请来两位德国专家,来我们机专校,指导专业建立,教授专业课程,如仪器仪表系统设计学、光学仪表设计、仪表制造工艺等课。


四、学校、研究所、工厂密切联系

上海机专校对一机部指示办好仪器仪表专业的任务执行很认真。所以筹建校内实习工厂,首要问题是缺人才,就从一机部沈阳机床厂等处抽调来蓝宝祥等多位老工人师傅,都很有工作经验和责任感的。当时的“上海热工仪表研究所”在上海市岳阳路,所长王良楣就是和我一起在去北京等地参加仪表5406号会议的。当时“热工所”也要发展而缺乏人才,所以王良楣所长特地到军工路516号上海机专校来找我,结果校党委书记肖流很积极负责地请示一机部及教育司领导之后,立即为“热工仪表所”从应届大学新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上海机专校里住读,特别办成功一个“自仪班”,完全按照当时德国仪表专家 WeiBflog(魏司弗洛格)和自仪研究生相当的教学要求,从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实践等多方面培养“热工仪表所”的这一届专业人才(例如李昌裕同志等等)。


当时,我国的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科技的基础差、人才缺,却任务重。尤其“热工仪表所”,除掉已经研发的自动化仪表中一小部分产品及样机之余,我国的石油、化工、轻纺、制药等工业特别稀缺成份分析仪器仪表及配套系统。那时,一机部也缺这方面人才,于是一机部仪表局朱良漪总工程师也向“上海热工仪表所”提出抽调成份分析仪表方面人才的要求。因王良楣所长也向我要求这类人才,我将上海机专校全部有关化学分析业人员情况介绍后,王良楣所长立即要求调去李树田老师(当时李树田是校内惟一的化学教研组组长),后经校党委书记肖流批准后,即请李树田到热工所报到,不久他又到北京分析仪厂报到工作了。当时,也有个别热工所的工程师很想转到学校任教,后来又成功交流一位。这说明当时工厂、学校、研究院所之间是紧密联系和经常交流的。


上一篇:郭朝晖:控制论与健康码的滥用

下一篇:时间旅行在现实中可能吗?

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香港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昌晖自动化 滇ICP备14003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