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
吕植训:多给国产仪表一些机会和试错空间

2022/5/26 14:13:03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4252.html

吕植训

每个人都有青春年少时。曾经的意气风发,少年的理想,如今回望,有多少已付笑谈中。青春的约会,是那样的美好,当时的山盟海誓如今成为如烟的往事。


吕植训先生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时,至今依然意气十足、气概不改,因为他幸运的有一个美好的约会,找到了他一生的恋人!仪表!他和这个恋人相守到今天,已经42年。


1、和仪表的一生“约会”就此开始

吕植训,现任天津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技术总监,1974年中学毕业后,他选择继续读书,1974年10月入读于天津市化工局技工学校,起初被分配到电工专业,在学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没有同意,他有自己的目标,觉得从事仪表工作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最终选择了仪表班,学校同意后,他如愿进入自动化仪表专业进行学习,直至1976年毕业,分配进入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仪表车间。于是,他和仪表的一生约会就此开始。

他申请转到仪表班,从不知道仪表班具体干什么工作开始,他们逐步相识,从最基层的仪表工干起,到终生相守,干到专业培训师,48年从未分离。用吕植训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想干仪表,虽然说当时年纪小,不知道仪表到底干什么,但是我总觉得仪表这行业好像是跟我有缘。”


1976年,吕植训先生18岁,他转入仪表班,恰逢中国工作重心逐步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时期,也是中国仪表业重新起步的时期,他从电II型、电III型、智能型,到DCS、SIS,再到现在的智能工厂,他几乎见证了中国仪表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中国仪表从两、三个人都抬不动的电子管电I型,发展到凭借小小仪表就能实现“智能工厂“的无人自动化控制,他因着和仪表的缘分,凭着对仪表的热爱,如饥似渴地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实践着不同阶段的仪表知识,他说:”他相信,一个人无论年龄多老都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都有可以提高的空间。“他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对仪表,觉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等待他去发现,在发掘的过程中他会享受这个奇异之旅。


人类的许多科技进步就源于一些人的好奇心。牛顿的好奇心,于是他从一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发现了“牛顿三定律”;人类对太空的好奇,于是有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登月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类文明就是在这些好奇中进步!


2、世上无难事,就怕认真二字

吕植训先生也许是他们学校分配最远的学生,因为年轻人时的逆反心理,不乐意被家里管着,想自由放飞自己,他喜欢这个离家远的地方,闯荡天下、锻炼自己,也许这一点,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不存在代差,人性使然吧。

进厂后,他从仪表工人干起。两年后,由于他好学肯干,就被调到锅炉仪表工作,之后又调到计量仪表班,检修仪表班,随后又回到锅炉班,最后又去了催化仪表班当班长。他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等大量仪表,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各类仪表的知识。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到10年,吕植训先生进入过很多班组,这些班组管理的工艺生产流程都不一样,仪表本身的特点也不一样,他觉得这些都是他的学习、锻炼机会。


刚到仪表班时,他主动学习、自己动手修理报废仪表,他们的一个箱子里什么仪表都有,差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闪光报警器…….都是坏的。那时他的班长叫刘朝和,他向班长请示,由他来维修这些故障仪表,领导批准。吕植训先生说他当时是有一点私心,他想用坏仪表练本领、学知识,那个年代想多学知识要自己创造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单位提供了一切好的学习、实践条件,也不愿意学。


他从使用万用表开始学起,班长支持他,任由他折腾。在维修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修理书面记录,这些笔记记录都成为他今后的宝贵财富,后来被朋友和同事借走了不少,很多都丢失了。可惜!否则今天稍加改动就能成为教案。不过,他早已把这些知识都消化在肚子了,他说“世上无难事,就怕认真二字”。


吕植训先生不仅自己喜欢学习,他还愿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传授下去。后来,他从一个仪表工的普通一兵,做到了企业的培训师。临退休时,企业领导夸奖他时就说了一句话,领导对他说:“你一退休,仪表车间就少了一个诲人不倦之人。”让他感触也很深,至今难忘。


吕植训先生对学习知识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有些东西看似需要特别深奥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明白,我之所以能搞明白,是经过多少次反复的实验,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论上说,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理论进行论证的,都有原理可依,都可以通过实践来证实,证明它是合理的。”呵呵!理论联系实际呀。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他掌握了多类仪表的问题解决心得。


3、只懂仪表,不了解工艺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他们单位并入中石化天津公司,他作了公司的培训师,培养出好多徒弟,现在天津石化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基本上都听过他的课,基本上都是经过他考试出来的。退休后,公司碰到涉及仪表的疑难杂症,都会找他,来帮助他们做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他在从事仪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大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仪表工作的理念问题,仪表专业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对这个专业本身的要求是什么?只懂仪表,不了解工艺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现场反映的仪表问题,其实不是仪表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场的工艺问题,要分析是工艺特性本身导致的,还是工艺介质的物理特性导致。分析出问题的原因,才能很好地解决反映在仪表上的问题。仪表专业就是要“知其一,还得知其二,甚至要知其三”。


搞仪表专业的人,不能只知道怎么用仪表。很多仪表它之所以在市场上存留了这么多年都没有问题,我们为什么用不好?一定是我们的使用的工艺要求、现场环境超出了仪表的允许范围,也就是工况变化了,这个变化有可能不清楚,一定要向工艺请教,一定要去学习工艺,一定要学习被测对象的物理特性和动态特性。


因为仪表专业要关心和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仪表这个专业不好干。但是他觉得仪表专业很有乐趣,越干越喜欢,像吃牛筋一样有嚼头。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读了大量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他说:“读书越多越好,我们有句话叫‘人过五十不学艺‘,我觉得是不对的,我现在依然在看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乐此不疲。”


吕植训先生现在退休了,现在学的是工业蒸汽需要动力过程,他想搞明白工业蒸汽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量到底有多大?它做多少功?什么叫干蒸汽,什么叫湿蒸汽?呵呵,老先生心里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每次给大家讲课的时候,不管是在天津公司,还是到中石化其他单位,他都要讲那句“记住了,仪表工就是一个万能工种,对仪表本身,对仪表的自控理论,对生产过程都要理解。” 吕植训先生上中学和上技校的时候,爱读书,读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费尔巴哈、歌德、黑格尔的哲学书。


4、“三人行,必有我师”

吕植训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进入大学校园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他后来发表多份论文,都要劳驾父亲帮他把关、指正。他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吕恒正先生是中国纺织业有名的专家,曾任是纺织业权威期刊《中国纺织》的主编。吕植训先生爱学习、爱读书是有家承的,但当时他那个年代,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只有工、农、兵出身的人才能上,加上那时候他父亲还被打成“右派”,上大学对于他来说,更加成为了一个奢望。当时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越来越被大家重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流行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社会也允许更多的人考大学、上大学了, 这时吕植训先生已经进厂当了一名仪表工。工作中他认识到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结交了天津大学自动化系的系主任高子光教授,他崇拜高教授丰富的理论学养,高教授喜欢他如饥似渴的好学精神。高教授收下了他,这个技校生成了高教授的学生,呵,破格录取呀!高教授去世多年,吕植训先生依旧很怀念他。


吕植训先生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也喜欢向其他人传授,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愿意做一个专业技术老师。他说:“以诚对人,只要他们乐意学,他就乐意教。”


中石化重视人才培养,他参加过天津工业系统的仪表专业大比武,中石化天津公司的专业技术大比武,还曾带队参加过中石化的专业大比武,担任教练员兼仪表专业裁判。1993年,他开始在中石化给大家培训。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线工人,他们有很多好想法、好看法,和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吕植训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向他们学习。他每次讲完课后都会仔细琢磨,及时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把每次讲课都看作一个自我提高、丰富知识的过程。就是孔老夫子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于他在一线工作很多年,他的讲课内容里有大量工作现场实际发生例证,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课,每堂课都有上百人听。吕植训先生为中石化天津公司及其他公司培养出诸多的人才。


后来,吕植训先生又任中石化仪表的专业考评员,进入考评委员会,给技术人员定级,技师、高级技师等。根据中石化考核标准,比国家考核标准还要严格,要求更高。他说中石化的机制培养了他,他很感恩中石化,他愿意为中石化的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5、仪表人要有“工匠精神”

吕植训先生作为一个老仪表人,总体感觉现在的仪表从业者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钻研业务的精神都大不如前了。他对现在的年轻从业者的忠告是,“希望年轻人一定要记住,不要太自以为是。千万不要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想办法把自己的水平提高。”提高的结果是什么呢?往小说,对自己有益,对家庭有益;往大说,对社会有益。年轻人何乐而不为呢?把本领练好,等待机会。

他们那个年代的仪表工都心细手巧,车、铣、刨、磨、焊机床基本上都可以自己上手操作,可以自己手工打造各种仪表需要更换的部件。吕植训先生有时为了制作一个部件可以4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连上厕所都忘了,精细如一个瑞士的钟表匠。同事们都说他“痴”了,他自己觉得人为了做好一件事是需要有一些“痴气”的,他以解决疑难杂症为乐。


吕植训先生认为干仪表的人要有恒心,耐得住寂寞,还需要一些悟性,只要自己努力,早晚会成为”大国工匠”。他相信仪表专业人早晚会有很多人会跻身于大国工匠之列。他有一个同学,叫侯振林侯大师,现在是中石化唯一的一个仪表的技能大师。


以前在人们习惯思维里,不太重视仪表专业,觉得仪表就是花钱的,没有又不行,仪表专业在企业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个“背锅侠”。目前看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从以后的工业发展形势来看,国内开始打造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智能企业、智能制造,其实在国外早就有了“无人化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工厂就可以比作一个人体,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检测系统就是这个人的眼、耳、口、鼻、皮肤等感觉器官,执行系统就是手脚、发声系统,运算系统(DCS、PLC、SIS)就是人的大脑,工艺设备及连接系统就是人的机体,供电系统就是这个机体的心脏和血管。如果人没有了检测系统、运算系统和执行系统将变成行尸走肉,所以工业仪表自控专业在大型工业系统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仪表人大有可为!


现在工业自动化技术高速发展,自控技术发展得也很快,三天不学就跟不上趟了。要不断突破自己认知的“天花板“,吕植训先生以接触更新的东西为乐趣,乐此不疲!就像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锻炼一样。


6、对于中国仪表业的期望

对于中国仪表业的期望,吕植训先生认为目前国内仪表在理论上并不差,有些产品还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他希望行业内能够多给国产仪表提供更多的一些机会,允许它有试错空间,这样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不能太依赖进口仪表,不能还一味地认为“别人家的渣都比咱们家优秀宝贝强”,至少应该把国产仪表和进口仪表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

为什么中国的超大型国企就不能使用国内的仪表呢?可以学习一下韩国,当年的韩国现代全国人民都使用,进口车再好也不用,于是韩国迎来了飞速发展期,更有资金投入研发、改进产品。现在我们的仪表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把资金投入研发、改进产品了。他的这个愿望也是国内很多老仪表人的愿望。


在对吕植训先生的专访中,他给我们举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例子,还给我们聊到了政治、人生、哲学、地理、洞庭湖…..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述。总之,觉得吕植训先生不仅是仪表专家,还是人生专家。


以下录吕植训先生原创诗作两首,与大家共赏:

七律  有叹有愿
斗转星移凡世缘,少青中老瞬逝间。
欲更白髻时已晚,可叹青丝不复还。
日映夕霞红满天,脱牙猛虎啸林涧。
银髯飘飞雄风在,踏遍青山何等闲。
吕植训 乙未冬月初九
时年58周岁,偶有脑力不支之惑,作此句以自励矣。"

梦 (七言)

香袅又绘故人容,梵语道处楚音清。
欲近前路遥无尽,梦醒唯闻叹息声。

又做梦了,梦里我们围着小饭桌,祖母慈祥地笑着,操着浓重的湖北鄂城的方言叫我们多吃饭“其赛…其赛”(意思是:多吃点儿呀 多吃点儿呀),我想去拉祖母的手,越够越够不着,越够似乎距离越远…,我急醒了,唉......原来又是一梦。


清醒了的我忽然发现,原来叹息之声是我自己发出的,唉......眷恋这东西酸酸甜甜的美极了,叫人温馨,叫人喜极,叫人落泪。

上一篇:电子设备中拓扑无处不在

下一篇:郭朝晖:创新中的智慧

云南昌晖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香港昌晖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昌晖自动化 滇ICP备14003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