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业强国》有感:大国竞争的非市场因素

2022/7/8 0:14:2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4306.html

人大出版社马晓云老师给我寄来了一本《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我原本以为是本国企自吹自擂的书,就没有在意。后来偶然翻了一下引言,却被吸引住了。

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马晓云编著

作者问父母:对你们人生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答道:入世、进入WTO。年轻人或许不知道:进入WTO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减速了,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慢下来了。进入WTO后,中国经济又开始了新一轮迅速增长。


进入WTO前,人们谈买车时,指的是自行车而不是汽车。现在,有人谈中国在哪些方面不如美国;入世之前没有人会谈这个问题:我们全方位落后,有什么可谈的?入世之前,有专家讲:是否加入WTO代表着中国是否坚持改革开放。当时,我觉得专家的观点太浮夸,现在想来确实如此。进入WTO,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于是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说实话的,就看了下去。继续读下去发现:这本书的视野很大,涉及到了市场经济的边界。


作为理工男,我过去总觉得“钱是一块一块挣的”,也就是所谓的“线性增长”。做政协委员期间,才体会到经济发展的“非线性”特点。现成的例子是:很多人的主要财富并不是挣来的,而是靠房地产升值得到的。不久前,读洛华的《估值原理》更强化了这种认识:估值并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而是涉及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因素。《实业强国》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认识。事实上,有足够的影响力的国家和资本,怎么会满足于“线性增长”呢?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边界。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相对的、局部的;全球范围内理想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局部看,是市场经济;全球看,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就好比:局部看,地面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一个球。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劳动力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的。比如,中国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去美国打工。换个角度看:人是利益的主体,而强者不会主动地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高科技的市场实际上就被国境线限制住了。比如,高端光刻机就不会转移到中国。所以,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会相对固化。落后国家会一直是原料或低端产品的供应地。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是纯粹的市场竞争,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在粮食、能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稀土、高科技等方面,都存在非市场化的政治因素。社会上对国企的意见很大,认为有些国企本质上靠资源垄断生存。这些观点很有道理。但换个角度:有些大型国企的重要责任,是保障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安全。反之,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该书对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观点不一定合理,却值得深思。


进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书中提到了曹德旺先生的福耀玻璃。在我看来,华为、大疆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国企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民营企业。而民企的活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创新方面,我不看好国企。国企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包装成“创新”的“模仿”;有些创新其实是瞎折腾、给领导看的面子工程。国企有些技术相对先进,往往是由于国外的发展相对停滞了或者受到市场的约束。有些“创新”相对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量级接近的民企参与竞争。


书中讲到:我国还有许多技不如人的地方,需要企业创新甚至超越。在我看来,这些领域更多地需要民企。这些“落后”的领域往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行业发展较快(如芯片),一个是市场较小。一般来说,经济相对落后时,对高科技的需求弱,也就不利于该科技企业的培养。这就好比,在贫困的山村里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厨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会增大。但是,要在这些领域实现赶超,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推动,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因为大国之间的竞争,往往超出了市场的边界。

来源仪表圈/作者:郭朝晖,工业自动化博士、教授级高工,专注于工业数字化转型及技术创新研究领域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