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问题驱动"的工作方法

2021/11/21 0:51:5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4046.html

有一天,科学哲学的奠基人波普先生走到讲台上:“请观察!”,就站在那里不动了。听众困惑了:让我们观察什么呢?其实,波普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先有问题,再有理论。脑子里面没有问题,也就很难有什么好的理论。

笔者过去做数据建模,遵循的就是问题驱动的原则:先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模型预报会出现问题,比如某些产品、某些场景的误差较大。误差较大就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之后,模型就进步了。坚持不断地解决问题,就可以不断地进步。笔者当年就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问题驱动。


工业企业经常采用PDCA、对标找差的方法,改进工厂的运营和管理。PDCA、对标找差,就是要找出差异,而差异就是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从而让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做法可以和数字化方法结合起来:所谓的问题,就是异常;所谓的异常,就是不正常;所谓的不正常,就是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所谓正常的范畴,就是标准规定的范围。所以,建立好标准以后,就可以让计算机帮助人们PDCA、对标找差了。


昨天,给交大的研究生上课。有位同学提到一个问题,她有些想法吃不准。我的建议就是:先做起来再说,出现问题后持续改进。其实,我在几年前就提出一种说法:智能化是先人做再机器做,先做成后做好。


今天早上,笔者从网上搜到两段视频,东南大学徐立臻教授讲数据库。听了大约1个小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可以说,徐老师的课就是问题驱动的:人们要用计算机描述世界。客观世界是怎样的,当初的想法是怎样的。当初的想法遇到了什么问题、方法如何完善;新的理论是如何提出的,有什么好处、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徐老师的课,就是用“问题”把理论发展的逻辑串了起来。


今天早上,收到林雪萍先生寄给来的新著《工业软件简史》。其实,我很欣赏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技术。历史的视角,往往就容易看到问题驱动的逻辑。理解了过去,才能认清现在、洞悉未来。


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问题驱动的道理。


我们在宣传数字化转型、宣传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在宣传5G、在宣传云原生的时候,在宣传CPS、数字孪生的时候,缺乏的往往就是问题驱动。没有“问题”,就不能给听众一个合理的理由、就没有做事的标准,人家自然也就听不明白。当然,说明白“问题”,往往需要自己做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至少要设身处地地去想想怎么做。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问题驱动。有邻居希望和物业签订新的服务合同。合同应该做哪些规定?是不是把各种细节都规定下来?这些细节能想清楚吗、谁来监督执行?其实,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问问居民对哪些问题有意见,新合同中针对这些问题写条款就行了。


用实际的问题驱动技术进步,就是让理论结合实际。反之,不理解现实问题的理论,则必然脱离实际。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