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管理

2021/8/8 0:53:2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3915.html

几个月前,我在贵阳开会时,和一位朋友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论:企业的知识管理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位朋友认为企业只是管理没有前途,理由是:知识管理喊了很多年,没有哪个企业真正取得了成功。我的观点是:绝大多数企业把知识管理搞歪了。也有些企业成功了:但他们或许不叫知识管理。我当时就想:要找个机会说一说。

周三的时候,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约我做了一场报告,我以“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管理”为题,讲了接近一个小时。


我首先从多数企业失败的原因谈起:企业知识管理的失败,本质上是经济性原因。对企业、对职工,时间都是成本。员工一年220个工作日、每天工作8小时,总共1760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许多工厂普通职工的时间成本(含工资、福利、办公等)超过每小时100元。写篇文章的时间成本很容易超过1000元。这样的成本,到底值不值啊?


要是“值”的话,就要有人去读。但是,有人去读吗?事实上,读知识是要花时间、花成本的。这些成本需要在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员工不愿意把私有的重要知识贡献出来,贡献出来的知识不比图书馆或网络搜索的好。多数人花时间阅读,其实也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即便有些知识真的重要,可能也只有极少数人需要,需要读的人也极少。


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这样的知识管理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事情。经济上不划算,迟早是要被抛弃的。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本质的出路当然还应该从经济角度出发:要让知识管理成为经济上划算的行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的观点是:要与业务活动结合在一起、嵌入业务流程、与知识数字化和软件化结合,让知识在应用中创造价值。


宝钢首任技术副厂长何麟生先生说:一个企业可以没有CTO、没有CIO,但是要有CKO(首席知识官)。40年前,何老先生强调的知识管理,其实就在在管理企业的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控制标准等。这些标准,都是在业务活动中必须用到的知识。离开这些标准,现代化企业将无从运转。知识的价值自然就是存在的。在宝钢建设之初,这些标准就是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轧钢的过程,2分钟左右轧一块钢。每一块钢都可能切换一组工艺参数。如果靠手工把工艺参数一个个敲进去,靠谱吗?


在智能化时代,相关标准的业务范畴,将会大大增加。从生产过程拓展到研发、服务、设备管理、异常处置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标准要结合数字化时代的优势,与计算机结合、与互联网结合、与工业软件结合。


智能化时代这么做的原因,背后其实还是“经济问题”。因为数字化技术的提高,能够让计算机获取更加完整的信息,从而有更好的条件实现智能化:也就是我常说的“吴淑珍式的智能”、“小秘书式的智能”。


知识管理,针对的是工业人的知识、业务方的知识。有些人可能不服气:这都是我的专业知识,你们只是放在计算机里面。你们搞计算机的人有什么贡献?其实,这种贡献仍然要从“经济性”来看:知识放入计算机中,不再是被一个人使用,而是被很多人使用;不是一次使用,而是很多次使用。这样,知识的经济价值就不一样了。过去不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了。


例如,要获得知识,往往是要花成本的。包括试验成本、时间成本等。如果知识应用的次数少、复用的比例低,就不值得去研究这些知识。反之,如果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使用的次数就增加了,经济性就不一样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经济性的视角,看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些技术的本质作用,是降低知识软件化过程的成本。工业知识软件化过程本身,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这也会影响知识工作的经济性。实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用的数字孪生技术,需要把知识沉淀的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从而提高经济性。


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困难和方向,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知识管理也不例外。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