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热控专业的三个故事

2021/6/7 4:04:53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3812.html

本文讲述消失的热控专业、“蹭饭”的热控专业和“干不好”的热控专业三则故事,分享火电厂热控专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成为热控专业高手的一些经验。

故事一:消失的热控专业

前几年,有一篇文章叫《消失的热控专业》在网上很火,经过自媒体不断转发,引起了很多热控人的共鸣。我在后来的文章中也曾说过,由于一些原因,电厂热控专业受到了不对等的待遇,如今随着自动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待遇却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有体制管理的问题,也有热控人自身的问题,如果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热控人的这种生存状况还将每况愈下。

差不多工作有十年了,从一个热控小兵干起,到成为了大调,再到后来自己策划项目,对于热控专业的很多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不止听一个人这么说,在电厂热控专业属于可有可无,这种短见,让热控人心寒的同时,其实也充斥着外行不为人知的小九九。


以前在电厂上班,后来自己在外的几年,接触了差不多国内主流的电力公司,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目前在电厂中担任一把手的几乎没有热控专业。即便有,也是概率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从电厂人才认知能力上来说,热控专业的朋友应该属于学历普遍较高的一类,但是在电厂的确属于不受重视的一类。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拿出某个例子,还是那句话,我说的是概率问题,比例问题,可以做个粗略的计算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下,你所在电厂的一把手是不是机炉专业居多,即便是助理也可能很难排到热控专业。


这就是目前的状况,而且我很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个现象会持续到你退休,可能都不会被改变。


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到过类似的话,“不就是几根线吗?怎么还没接完!”“不就是换个模块吗?这么费劲”“不就是压力表坏了吗?赶紧去换!”。早年我在电厂干基建,后来出来做调试,这是在例会上我听到的最多的几句话。


我唯一得到的尊重,还是被外人!有一次,有个同行项目上出了问题,汽轮机在启动过程中自己打闸了,他们怎么查也查不出原因。到了晚上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分析一下原因,启动了两次都是这种状况。对方是汽机专业,他分析的是DDV阀的油孔堵塞,导致汽机在冲转过程中调门无法正常开启。我没否定他的观点,但是DDV阀应该只影响调门,不会造成主汽门的关闭,调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主汽门关闭,系统判断发出了机组打闸信号,所以联关了调门。问题的关键在于,谁给了主汽门勇气,自己把自己关闭了。后来他们分析曲线,证实了我的观点,的确是在冲转过程中主汽门先关闭,DEH内判断后发出了打闸信号,导致调门关闭。由于一开始大家没有注意信号时间轴的问题,误以为两个信号是同时发出,所以才有了一开始的误判。后来问题就回到了主汽门为何自动关闭的问题上,经过认真检查,发现主汽门行程开关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主汽门的行程开关没有到位造成的。汽轮机在冲转过程中,行程开关存在微小的晃动,导致接触不良,最终导致了事故发生。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分析出问题,与其现场热控人员对事故的认知能力是有关的,我可以肯定的说,现场大小领导和机务人员从头没有给热控人员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场指挥混乱,没有一开始就去对曲线进行分析,大家只是单纯的认为主汽门关闭就是某某部件的原因,而没有去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蝴蝶效应问题。


类似的问题其实我遇到过很多次,每次都能查的很清楚,不是因为我能力真的就强,我的解释是我脾气比较大。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从来不会被别人带节奏,你让我查哪里我就去查哪里,我只去查我认为应该存在的问题。当然期间我肯定也出过错误,但是秉持一个热控人员的认知能力,这没有错。可能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工作任务的,不是你的专业判断能力,而是那个看见你就来气的“领导”!


这既是热控人目前的生存状况,写这部年鉴,不是要去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而是去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很多人不以为然的事情,经过岁月的积累,总有一天也会形成一种浩渺。


每个人其实都有一种自我肯定意识,而缺乏一种自我否定或者批判意识。我们总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相,但是真相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并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那样。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三体》,刘工原来就是娘子关电厂热控出身,之前我在文章中曾经说到过。《三体》这部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其中的故事性很强,而其中提出的很多物理学、哲学的问题确实引人入胜。比如,物理学有没有存在过的问题,“黑暗森林”法则问题,“量子纠缠”概念!我尤其佩服刘工的“量子纠缠”理论,全世界都在否定量子学说,全世界都在加大投入研究“量子力学”。就好比皇帝的新装,一面是真相,一面是谎言。


说个《三体》的故事,比如打台球问题。在一个房间内有ABCD四个角落,A角落有个台球桌,我们用黑球将5号球打进了网窝;我们把桌子抬到B角落,用同样的黑球将5号球打进网窝,我在C角落和D角落做了同样的事。然后,你说你把5号球打进了网窝,四件事只是时间不一样以外,结果相同。然后你认为黑球把5号球打进网窝就是一个真理!可是如果跳出这个房间,我们会看到我们其实是在四个不同的地点将5号球打进的网窝,你总结认为,这个真理就是,在桌子上,可以用黑球将5号球打进网窝。你试了四次,在四个时间,四个地点,都成立,你认为这是个真理。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四次当中有一次失败了,可能这个真理就不存在了。再举个例子,每天早上,K君在院子中间一敲盆,就会撒粮食给鸡,连续三天都是如此。于是鸡就认为,K君每天只要一敲盆,就会有粮食吃。鸡群认同了这个观点,并把它当成了真理。可是第四天的时候,K君敲完盆之后,没有撒粮食,而是把其中的一只鸡给抓起来杀了,那么鸡群原来认同的真理是不是就会出现问题,鸡群内部是不是就会出现争议。


就像我们目前认知的所谓的真理,比如宇宙第一定律,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使用物理学第一定律百年有余,之前没有出现过问题,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才使得现有的真理变成了一种新的思考。


这就是物理学给我们的带来的思考,永恒的真理或许不存在,但是不断的思考的确可以给我们赢得更多的真理。


电厂没有这么多的思考,虽然电厂是工业革命后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但是电厂的所有原理都是基于最基本的认知范围的。能够影响电厂整个认知的,如果选一个专业,热控当仁不让。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看锅炉水位还是要爬到几十米的汽包层,通过双色水位计来观察。后来有了电接点水位计差压式液位计,大家可以在控制室就能看到水位。


热控专业很好的抓住了这项技术的发展,但是有件事改变了我的认知。


在过去,我一直认为平衡容器水位计的测量不会有问题,远传也不会有问题。因为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大家已经把平衡容器的原理研究的很透,并且利用物理学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完美的公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水位,并且感知它的变化。


可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锅炉人员,他从头到尾不相信差压水位计的测量是准确的,他反对存在补偿的计算结果。可能经历过二十年生存变迁的那一代,不怎么相信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他们宁愿爬到炉子上去亲眼感受水位的心跳,也不愿意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听一下差压水位计的原理介绍。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时代会抛弃旧的、过时的东西,平衡容器的差压测点参与锅炉保护、参与给水自动,这是对潮流最大的尊重。


我还遇到一个例子,很多人对DCS控制持保留意见,不相信DCS的控制远比手动控制要精确的多。之前调试过一些小的机组,比如某某品牌30MW的汽轮机,首次冲转需要用旁路门来冲,具体做法就是电动主汽门全关闭,电动主汽门的旁路门作为一个进汽门人为手动就地开启,主汽门全开,调门全开或者开一部分,然后电动主汽门开启的时候,蒸汽缓慢将汽轮机冲转。这样的操作是说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防止调门特性曲线不好,造成汽轮机飞车事故。


保证安全我不否定,但是你说能稳定,能防止汽轮机飞车?这个就有些牵强附会!首先,国产300MW以上的机组,应该都不存在这么玄幻的操作了,至少我没见哪个机组第一次冲转是人为拿着F扳手就地手动开启进汽门。你说这样安全,那你告诉当535℃/8MPa的蒸汽第一次经过那个旁路门的时候,站在旁边那个拿着F扳手的兄弟,就问你怕不怕?难道你就不担心因为管道的预热不够造成阀体的突然炸裂?你就不担心阀杆漏汽的原因造成蒸汽的突然喷溅?同样都是不可控的因素,谁给你的勇气说如此低级的操作是行业正常行为?更有意思的是,某个项目的业主,硬是把这当作真理,居然以此为理由考核了调试单位的人员!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你干过几台机组?


我还听到一句话,是说现在电厂热控基本上没什么用了!说这种话的人呢,第一不是热控出身,第二一定没干过300MW以上的机组,大家以为300MW以上的机组很了不起吗?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推出了300MW的机组,国产300MW机组在上世纪70年代也已经并网发电了。上世纪70年代,我相信目前大多数的电力人才刚刚出生,甚至再过二十年才出生!山东在未来3年内,要全部关停300MW以下机组了,然而你却用自己干了几台30MW机组的经验,热控专业在电厂的无用论。这种短见,最近确实见的多了,我也懒得搭理!


可能这就是热控人目前在电厂的处境,尤其是机组越小的电厂,处境越发的艰难。热控人思考问题喜欢细处着眼,就是别人眼中的“小心眼”;机务专业思考问题喜欢大处着眼,我们俗称“抡大锤”!两者虽然处在同一片天空,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你觉得咖啡好喝,他觉得大葱有嚼劲,大家在各自平行的世界里,一切安好!


故事二:“干不好”的热控专业

有时候我们会用“让你见不到明天早上的太阳”这样一句俗语威胁别人,其实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很深的自然哲学。这句话的反面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可以在每个清晨,像往常一样,见到日出,黄昏见到日落,除非特殊天气。

但是这种自然哲学在半马人星座的α星可能就不适用了,因为α星有三颗太阳,每个太阳有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且他们的运行轨迹受到互相引力的影响,没有什么规律。于是,在这个α星上,日出和日落也是没有规律的,这颗星我们把它叫作“三体”!


由于三颗太阳运行轨迹的不同,热量大小不同,三体星上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在这颗星球上,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在整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或者在灾难面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生存权。在整个浩渺的宇宙中,“三体”、“四体”甚至“十体”都是常态,像地球这样的“单体”才是例外。《山海经》中曾经记载了“后羿射日”的说法,那个时候的天上有十个太阳,所以人类的生存很艰难,这就是所谓的“十体”!


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现在的地球有一个太阳,所以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还有了24小时的时间制。那么如果我们的星球有两个太阳,这就比较麻烦了。这两个太阳首先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其次他们还要互相吸引与排斥,其次还要与地球产生联系,运行轨迹就会变的很复杂。当有三颗太阳的时候,恐怕我们只能计算出其最特殊几个时刻的规律,其它的规律真的很难找到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


当我们只有一颗太阳的时候,我们的物理思想停留在“是与非”的概念中,我们通过这个“是与非”判断下一步的计算结果,这就是最基本的闭环控制。当有两个太阳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这个闭环控制当中增加一个前馈,或者再增加一个模拟量的控制环节,这就是我们的串级多冲量控制。而当我们有三颗太阳的时候,一切都变的似乎没有规律,但是我们为了生存,必须在这种无序中尽可能的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今这种控算法也已经体系化,我们叫做“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数组化的计算模型,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某个事物在某一时期或者某种状态下的部分规律,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模糊控制的理论诞生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但是模糊控制在工业自动化进程中起步较晚,至今也未实现真正的利用。究其原因,模糊控制的理论虽好,但是对于追求稳定性的自动化领域,其实用性还是较差。与模糊控制并存的类似理论,比如鲁棒控制,其实在工业领域没有真正释放自己的性能。倒是在温压流最基本的参数检测方面,传感器控制系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神经元控制”。


目前,在火电厂闭环控制领域,PID控制是我们最常用的控制方式,这里就要说到什么是PID控制。PID控制是模拟量控制的一种,它是将过程量经过PID(比例、积分、微分)的换算,然后输出到控制器上。PID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包括过程值、设定值以及输出值三个部分,过程值与设定值的偏差是整个运算的初始环节。我们在电厂用的PID调节一般都为闭环调节,所有的闭环调节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有差调节。当差值不在的时候,调节也就终止。当我们的PID调节不够稳定、灵敏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前馈作为补偿,当我们的过程值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PID环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串级多冲量。


在电厂生产过程中,模拟量的控制是所有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而PID控制是模拟量控制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你能用一套DCS系统顺利组态一个PID控制逻辑,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合格的热控工程师;如果你能组态一个串级多冲量的PID控制逻辑,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优秀的热控工程师;如果你能在自己完成PID回路设计、组态后,还能独立完成PID的参数整定,能够完成电厂给水自动、减温水自动、锅炉主控、汽机主控、燃料主控等PID回路投切,而且能够及时处理PID回路的其它缺陷,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名超一流的热控工程师。这样的人,我敢保证在一个2×660MW装机规模的电厂中不会超过两个,你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秒杀国内90%以上的同行。如果在上述能力都存在的情况下,你还精通三套以上的DCS或者PLC系统组态,而且精通汽轮机的DEHETS系统,还在主流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的文章,甚至出过书,那么你肯定是“归零者”级别的大神,这样的人在国内掰掰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干了十年电力,虽然自命不凡,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处在优秀和一流之间,而且最近两年没什么进步。如果说有进步的话,自己在DEH领域花了很大的心血,一直也想写点东西,始终未能如愿。倒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国内主流的DCS系统玩了一个遍,那个曾经被讽刺不适合干热控的我,如今也能熟练使用七八套DCS和PLC产品进行组态,算是解锁了自己身上一个跟DCS一见如故的特性。


说完上面这些,一位在电厂工作了很多年的机务工程师,肯定是一脸蒙圈,你确定你说的是电厂热控专业?我相信不仅是机务专业的蒙圈,很多热控专业的朋友也会很蒙,因为很多人在电厂除了与执行机构和温压流元件打交道以外,根本没有接触到电厂的核心控制系统。更有甚者,很多电厂热控专业的朋友,每当看到工程师站密密麻麻的逻辑流程图,内心就非常排斥。


在很多小机组,包括一些供热机组、垃圾、生物质发电机组,由于对自动化的要求不高,热控工程师普遍不具备DCS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能力。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一个小电厂考察,在他们操作员站的系统图上,由于前期DCS工程师画面组态不彻底,个别阀门和按钮的操作对话框并不在流程图中的位置。由于在运行状态下,这些弹出特性的操作对话框都是隐藏的,现场的工作人员于是用绘图笔在屏幕上标注了弹出对话框实际的位置,并用这种原始的方式进行操作,算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我们热控的环节,其实无外乎三个方面,现场信号采集,远方信号处理,现场指令执行。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热控的主回路,如果你只懂得温压流元件的安装和检修,或者只学会了现场执行机构的调试,那么很遗憾,你可能错过了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方面。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缺了谁都不可以,但是远方信号的处理方面,是整套系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地方。以前我在电厂负责DCS相关方面,说实话,现场的元件接触很少。后来做系统调试之后,很多现场元件也算是无师自通。如果你想把现场元件和执行机构的运维知识学到位,半个月的时间足够了,但是你想把某一个DCS系统或者PLC系统运用到熟练,少则三五个月,长了就不好说了,当然开挂的除外。如果你不懂DCS或者PLC,那么你将无法在模拟量控制、DEH控制等方面有所建树,你能做的只是热控专业最基本最底层的一个工作,对你未来的发展都没有什么帮助。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我们在电厂工作了这么久,很多人居然没有真正接触到电厂的核心。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如果能够稍微长点心,以后也一定会想尽办法去在核心内容上加把劲。虽然我一直在强调要学的是电厂的DCS系统,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电厂是所有工业门类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学会了电厂的控制系统,完全可以在化工、水泥、钢铁等领域进行应用。我曾在去过化工行业的控制系统参观,化工行业除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外,它的自动化程度与大型火力发电厂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小机组出身的热控工程师,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化工行业高手的水平,这是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决定的,绝非臆测!


昌晖仪表其他文章中,有人留言说,其他专业的同事会责备热控的人员,不就是几个元件吗,这都干不好。看到没,这就是不同领域之间的误解,别人眼中的热控工程师就是换个压力表、改个电动门回路,而真正热控的核心并不在此。在一个660MW机组的现场,热控元件遍布全厂内外,其他DCS系统采集的测点高达上万,这上万个测点又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案组成不同的控制逻辑,而且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给运行人员。这其中任何一个测点出现问题,带来的都可能是联锁反应,想要追根溯源,不仅要求一名热控工程师具备全面、深厚的技术能力,更需要具备耐心、责任心、自信心以及任劳任怨的品质,甚至还要忍受背锅、挨骂和批评的风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我们有台汽动给水泵跳闸,大家刚跑到工程师站打开电脑去查原因,一位领导就冲进来大吼,什么原因,怎么还没查出来?


在有些领导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这一点我认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所有的原因都是一查即明的,都是显而易见的,都是可以用“想”速得到的,这一点我真的不敢苟同。如果事故的原因都可以用如此迅速的方式得到,那么热控工程师的大脑开发率首先要开发到百分之十的水平,目前百分之三的水平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所有事故的原因都可以一查即明,那么热控工程师至少要在四维空间去看待这个三维空间的事故,那样的话的确所有三维的东西都是透明的,事故的原因也是透明的。


但是所有的热控工程师也是凡人,优秀的那部分很多不是因为智商碾压,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和经验教训的积累。如果是智商超高的话,谁会跑到电厂干一名热控工程师呢,至少我现在没有遇到。当然我必须承认,热控工程师的平均学历水平在电厂肯定是最高的,如今大专毕业的话,基本很难进入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可即便是这样,热控专业在电厂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小电厂,热控专业逐渐沦为打杂的那一部分。修电脑、换鼠标、整摄像头、修打印机,这些事可以划归热控专业来做,但是这些真的不是热控专业的职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繁杂的额外项目,热控专业逐渐在电厂中沦为不伦不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的人因此妄自菲薄,敲钟度日的日子,也就这样了!


故事三:“蹭饭”的热控专业

α星的观察员探测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但是关键时刻他良心发现,希望地球不要再与这个星球取得联系,只有这样地球才能避免被毁灭。α星是个三体的世界,对于地球这样的单体世界,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中,然而没想到有一天这种幻想居然变成了现实。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很多人以为是常态,其实在浩渺的宇宙中,我们真的可能是唯一的存在。地球成为生命载体的概率有多大,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你把一块瑞士手表拆散后扔进太平洋,这些零部件重新组合成一块完美的手表,这样的概率跟地球诞生的概率是一样的。


但是就是在这样极低的概率事件中,我们却通过智慧将地球改造成了一个科技载体,人类的智慧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块被拆散的手表,经过海洋潮汐的作用,历经上一年,终于有一天在海洋中获得了新生。当我们在黑夜,听到指针滴答滴答的声响时,也一定感慨大自然的创造力是如此神奇。


就像我们刚刚走进电力这个行业,当所有现场的设备可以通过我们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启动、停止这些操作,而我们要查看的所有参数又可以通过CRT清晰的呈现给我们。如果在一百年前,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肯定会觉得很科幻,但是如今却变的稀松平常。这就是所谓的时代的进步,好比冷兵器的战士看到了冲锋枪,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改变,都源于当初那两次伟大的革命!


在这两场革命之后,人类又经历了信息化的洗礼,于是从工业到农业,从家庭到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发电厂就是DCS系统给我们带来的便捷,这种冲击力如果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的老师傅会感受更深刻一些,甚至到现在那些年长的前辈都不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在CRT上观察水位的事实。我曾经遇到过一位50后的老师傅,他跟我说自己干了一辈子仪表,但是DCS确实让他有点让他不能接受。究其原因,还是习惯问题,就像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学会了用Python编程,然后轻松抓取到自己需要的网络信息,而我们却还在百度上一页页翻看推送给我们的莆田假药广告。


但是这种变化,对于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感触,我们认为,时代就应该是这样的。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当时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在CRT内就可以获取一些压力参数。当时的老师傅带着我从现场的仪表接线开始走起,一直走到控制室。其实那时我们都是运行人员,他也不理解,只是大体知道是这样一个流程。


后来我转行干了热控,才知道了信号转换的概念,知道了模数转换的概念,知道了4-20mA等等这些常用的模拟量信号,见到了大型网络服务器,了解了DCS的网络架构,知道C语言编程,知道了IEEE。等把这些概念全部消化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后来我开始学习DCS系统编程,当时公司主要使用的是和利时MACS V1.1.0的版本,与现状和利时新推的M6系统差别较大。记得当时年轻,在公司宿舍,经常捣鼓这玩意到深夜。


后来有幸参加了国电智深在北京的培训课,那是我第一次系统学习DCS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过程中却将我很多疑惑解开。等到后来继续使用和利时DCS系统的时候,就像开了窍一样,从小兵开始自己的逆袭之路。


那是我过去十年,唯一觉得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时刻,只是过了很多年,栽了很多跟头,才面对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努力就会成功,更多的是努力后的失落。


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就是我解锁了自己身上对DCS的学习能力,一套全新的DCS系统,触类旁通,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基本当天就可以进行基本的组态。所以后来用过近十套DCS系统,能熟练使用六七套,这还真不是诳语!


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熟练使用三套左右的DCS系统是一个热控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对热控专业的挖掘只能停留于表面,其深刻的内涵你永远没有体会到。过去我大多数时间是在闷着头做工作,从来没有过总结,现在有了时间,反观前面走过的路,才发现时光不负有心人,努力可能跟成功不成正比,但是大概率上不努力就肯定不会成功。


一个优秀的热控工程师,必须具备三大顶级本领。第一,具备热控所有测量原件的安装、调试能力;第二,具备各种执行机构的控制回路设计能力;第三,具备DCS、PLC系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热控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除了这些,想要进一步往上走,你就要学习DEH、CCS、TSI等更加专业的知识。尤其是DEH,我个人认为任何在电厂工作的热控工程师必须对DEH系统具备足够强的逻辑阅读能力,能准确概述DEH的某项功能在控制器组态中是如何实现的,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DEH系统所有的子功能完全描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即便你是个奇才,没有三年以上的现场实战也是不会成功的。


但是很多人认为,DEH还是蛮简单,不就是一个调门的控制吗?


那是因为你没有使用过更大规模的机组,很多人接触到的小汽轮机,基本就是一个调门,他会以为这就是DEH的全部。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调门变成了四个,如果原有的汽缸数量变成了三个甚至更多,那么这台汽轮机的控制还是这样吗?所以,事实就是,我们从未见到过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我们把眼前的事物就当成事实的全部,未免也太狭隘。


就像α星人以为宇宙中不会存在地球这样的单体,毕竟宇宙中大多数是恒星,怎么会有一颗行星只有一个太阳。而地球人也会觉得,宇宙中三体文明不会存在,因为那里的生活环境实在是太恶劣。可事实是,两者做邻居已经良久,距离只有四五百光年,踏破铁鞋,伊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就像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当你把这些热控理论都学会之后,自己就会变的很强大吗?事实却不是如此!


在电厂有句老话,会的越多,干的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大,被考核的越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上班的时候,出现问题总是冲在最前面,的确自己具备了一些别人可能不具备的能力。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在三更半夜接到值班人员的电话,经常被领导留下来加班,经常在某项工作没有做好的时候,受到狂风暴雨般的批评。而到了月末发工资,发现自己也没多几个钱,甚至比别人还少,毕竟你被考核的多啊!


所以,对于一些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热控人员真的是很吃亏的。热控专业在电厂处于半消失状态,但是出现事故的时候,却是最先出现的那一个。这听上去,真的有点科幻。不过,这还真不是科幻,热控专业在日常检修的时候大都是小的元器件,或者是在工程师站等领导不会出现的地方。但是机务专业不一样啊,他们总是出现在领导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日常领导看到的都是机务专业在忙活,热控专业躲猫猫。个中委屈,其实真的不言自明,同行人感同身受。


我记得有一次大修,刚好是夏天,遇上几个专工去现场送清凉。恰巧我们几个人也从那个位置,结果人家给机务专业的一人两支雪糕,到了我们成了一人一支,说数量不太够了。其实弦外之音就是,热控的不累,没必要吃两支。我倒是无所谓,毕竟胃也不好,咱一支也不要。


可问题是,这里面影射出的某些人心里的阴暗面,你说他是歧视吧,还有点妒忌,你说他是羡慕吧,眼神里对你还瞧不起。更过分的一次,当时机组调试阶段,当晚要启动,零点的时候别的车间的同事都被叫去吃夜宵,偏偏我们几个在工程师站待了一天的人没有被通知。后来还是一位运行的哥们,在电话里告知了我们一声。从这个角度讲,热控专业还真是“蹭饭”一族!


所以在后来我与人交流的时候,我尽量避开热控专业出身的话题,毕竟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自己也在做一些机务的事情。所以,只要我不多话,很难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并不是以为做热控这个行业有多么见不得人,而是不想再亮明自己的身份之后,不喜欢别人随口甩出的那句老话:“干热控好啊,轻快,没啥事做!”


可事实是,机组启动前连夜加班做试验的是我们,机组启动过程中协助采集各种参数的是我们,背后提醒运行人员投联锁的是我们,出现事故第一时间查原因、打曲线的是我们,现场测点故障紧急检查的还是我们。然而,在领导眼中,我们在工程师站玩了一夜,所以没有饭吃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你没有损耗能量嘛!


不过这也提醒了热控从业人员,这个行业看上去光鲜,其实暗藏各种黑洞,吞噬你没商量。即便你是顶尖的热控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你能拿到的顶薪也就是15000元/月,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现实。如果自己有能力挣得外快,这是你的本事。而更加残酷的是,你如果恰巧面试了一个稍好的单位,即便没有很高的技术,差不多也能拿到这个薪资。这是非常奇怪的一面,决定你薪资待遇的不是你的水平高低,一些客观因素可能比你的努力更加重要。


有时候我也会质疑当前社会的薪资结构,真正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待遇往往一般。心里不平,但也真是没办法,还得靠这个混口饭吃。后来我看到袁隆平教授跟小鲜肉们的薪资对比,心里突然也平衡了!人啊,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努力没有毛病,“蹭饭”也没有问题,各得其所,也不失为一种公平!
作者:猫 不捉老鼠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
  1. 文章很不错,说尽了热控专业的酸甜苦辣,《三体》的解释给人很多启发,本人电气工程师专科毕业,早年实习期间,无意间进入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中控室,眼前一排排的计算机让我很震撼,转年从中海油辞职到北京找自动化专业的工作,十几年期间,经历了视频监控、网络、SCADA,PLC,DCS等各种项目,唯一没有在电力或者化工系统里待过,作为DCS系统服务商来说,认同作者的看法,电厂的自控是最先进的,虽然本人电厂DCS做的少,主要采用Ovation系统,但就AGC调频调峰一点来说已经达到了目前其他行业所谓的智能化,而电厂本身出了联锁逻辑以为,大量的模拟量PID控制确实最复杂的,现在很多工程师不会深究其中的控制,是因为电厂的控制都比较成型,对于DCS系统供应商来说,各个规模的机组都有相应的工程模板,修改位号就可以,再加上这一行薪酬待遇的问题,导致现在很多工程师不去深究控制的原理。
    本人从事自动化行业也有10多个年头,从事过火电、化工、石油天然气及水处理行业的自控调试,这几个行业的自控水平是呈阶梯式下降的,原因可能就是对自控专业的不重视,这里面就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行业和专业之间相互尊重的问题,行业不尊重专业,专业自然不会很好的服务于专业,相辅相成。本人尊重认同作者的观点,火电的自控水平确实是很高的,但是化工行业很多控制确实也很复杂,如今聚酯、碳纤维等新材料工艺对自控的要求极高,批量、原料比的算法到处可见,而且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火电相比不能同日而语有点言过其实。
    几个月前出差,很巧合跟之前的一个小兄弟住到一个酒店,除了吃饭后的一条龙外,聊了很多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就职于某家饮料灌装生产线企业的全球自动化技术支持工程师,他跟我很客气的讲,不是因为他现在有多牛,而是觉得之前跟我一起搞的DCS系统是真的low,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控制特点,我们认为DCS密密麻麻的编程很高端,在他眼里这却是很低端,生产线行业需要更复杂的控制才能实现其功能,就像我们说火电控制最先进,可能在某些行业眼里其实不然。
    本人现在从事污水处理行业的自动化专业的监督,体会到了本行业的粗放,跟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行业逐步意识到了自控对其生产的影响,在逐步重视完善,可能也是迎合国家智能化的号召,不过能尝到自动化的甜头,自然会重视,这也就是行业和专业相互尊重的问题。

    匿名用户
     2021/7/20 15: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