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国第一代气动仪表专家冯锡嘉老先生

2021/4/1 6:19:2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3678.html

古都西安,被誉为“历史名城”,以文物众多而著称。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的大雁塔,距今已近1400年,虽历经岁月沧桑,王朝跌宕,但依然保存完整,成为西安市著名地标,今天它依然向后人追诉着前朝故事,它告诉我们以前是从哪里来,今后要往何处去。历史需要了解、保护、留存!

大雁塔北广场临街相望,是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2017年更名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它见证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

 冯锡嘉

研究院后面有两栋住宅楼,这里住着一位年近90的老先生,这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对象-前陕西省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冯锡嘉老先生,共和国第一代仪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气动仪表专家,西安仪表厂总工程师,兼任西安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

 冯锡嘉老先生高级工程师证

仪表圈为追思历史、挖掘历史、保留历史贡献绵薄之力,我们有幸采访到冯锡嘉老先生(以下简称冯老)。


冯老特意给我们留着门,这是一套不大的两室一厅,一间大房、一间小房,和一个小小的客厅, 屋里同样显得昏暗,大白天开着灯。老先生家里到处都是书和各种资料,有些书摞在窗台上,仿佛作势要破窗而出。冯老独自一人住在这个拥挤、昏暗的空间里,这是一个曾经为中国仪表的科技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被选为1978年到1982年的“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高级工程师,90高龄,应该安排专人照顾的。


冯老个子不高,人也很瘦,这倒是一件好事,千金难买老来瘦!老先生腿脚还灵活,在屋内活动还算自如,但出门活动要借助拐杖。冯老耳朵有些背,带着助听器,助听器效果似乎不是很好,和老先生谈话有时要凑在他耳朵边提高音量。老先生精神很好,记性也好,很健谈。

 
大家落座,冯老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活到90岁,看来这个目标要实现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祝老先生长命百岁!他还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因为他对中国仪表业、对西安仪表厂有一些话要说,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


采访就这样开始了,本想请冯老把自己做一个简短的介绍,但老先生的经历实在太丰富、坎坷,几句话的确难以概括,老先生需要从头开始一一道来,这也许是一个科学家养成的注重细节之习惯。我们开始听老先生娓娓讲述,老先生说今天他有好的要说,也要说一些不好的。不多说,进入正题。

仪表专家:冯锡嘉

成绩优异,高考改变人生

冯老是湖南人,出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89岁。1949年,他18岁考入大学,老先生当时的高考成绩可以在国内名校里任选,最后他选择了生活习惯的湖南大学,进入机械系学习。

冯老1953年大学毕业,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选派到前东德作为交换生留学,前国家领导人李鹏、万里都是他那时的同学。1958年,冯老获得德雷斯顿工业大学机械系自动化专业硕士工程师学位。


冯老一生中最令他自豪的是,他在东德留学期间,恰遇周恩来总理访德,他有幸见到了周总理,并与总理握手,由于冯老身材瘦小,周总理亲切称他为“小同志”,冯老至今记忆犹新。周总理访德,东德方面很重视,东德的总统和总理为此次访问举办招待会,请在德的中国留学生也出席。当时东德留学生每人出国前定做两套西装,一套深色的,黑色;一套浅色的,粉红色,还进行了国外社交礼仪培训,但这次留学生们需要面对的是国内来访。年轻人天性活泼,那天31个留学生穿了粉红色的西装出席,东德方面的人未觉丝毫不妥,反倒是国内陪同人员对留学生的着装很不高兴,他们觉得这种场合留学生应该穿深色西装以示庄重。上一点年纪的人也许不难理解国内陪同人员的奇葩想法,因为当时国内无论男、女、老、幼着装统统”黑、灰、蓝、绿“,中国人穿粉红色的衣服实在太令他们难以接受了!

周总理出访东德

谈到东德留学生活,冯老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当时的留学生像他这样的普通人不多,他只是凭借超群的学习能力,无论到哪里学习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从小就是这样。


共和国第一代仪表人都会表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解放前,普通家庭重视孩子教育的意识不像现在家长如此决绝,一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样子,那时有“三教九流”的职业,学门手艺就能养家。培养孩子上大学的家庭绝不普通,像冯老就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压力仪表国标制订者崔自强先生来自清朝四品皇商家庭;弹性器件专家史历修先生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MZ-III系列模件组装仪表的创始人,原西安仪表厂总工江红生先生,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不仅知识水平高,而且精通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他开发成功的电子气动调节器等产品被德国人誉为“奎林堡之花”!是“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可惜的是,他们中多数人由于“出身”问题,被打成“右派”,那个动荡年代的“黑五类----地富反坏右”之一,否则他们一定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多有意义的事。


1959年,冯老从东德留学回国后,就在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主持了一次全国性的“气动模拟计算机”研讨班。与会参加研讨的都是当时行业的“大咖”,有天津大学的,有上海仪表所的,有国家电力部的,以及自动化所气动组的…… 都是气动仪表的顶尖高手,他们一起研究和讨论用蒸汽动力制造中国自己的计算机,这种技术今天看来可能显得已经落伍,但在1958年那几乎是“划时代”的尖端技术。


攻坚克难,一心一意为国做贡献

回国后,关于工作,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北京的科学委员会,一个是进入国营西安仪表厂工作。老先生觉得进入西安仪表厂更能发挥他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为新中国的仪表事业做更大的贡献,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北京工作,选择了条件艰苦的大西北,进入西安仪表厂工作。

在西安仪表厂30年的工作期间,冯老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升至厂总工,主持开发设计了50余种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系列,均投入大量生产,作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气动仪表专家,还发表了几十万字关于气动仪表的学术文章,为西安仪表厂做出了巨大贡献!

冯锡嘉老先生发表的气动仪表技术文章

在任西安仪表厂总工期间,支持引进了美国罗斯蒙特1151压力变送器,组织了1151压力变送器鉴定会。1151压力变送器的引进被业界认为是“划时代”的,使我国的变送器实现了飞跃,同时为西安仪表厂迎来辉煌30年!此后西安仪表厂又做过多项引进,效果都不好,甚至给企业带来亏损。冯老曾说:西安仪表厂应该完善、扩大1151的生产,不能抱着“金娃娃”,去找“泥娃娃”!


荒唐年代,坚守本心,历经挫折

荒唐年代,冯老被打成“黑五类”,下放到农村,种花生,挖红薯。老先生一生为人耿直,对当官从政没兴趣,一心只想搞科研,他这样当然有人不喜欢。老先生说,他也不管,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想法就是,他凭知识、凭本事吃饭,从不去刻意迎合。这种性格在他的一生中让他经历不少挫折。

关于下放农村陕西省大荔县的经历,冯老没有和我们多说,只是说让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干农活,他们不擅长,还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可真是“天才”的奇思妙想!


从总工到研究所所长,匠心始终如一

在西安仪表厂任总工到1985年,冯老调任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任所长。当时中国两大科技情报所,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都成立于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单位。

冯老在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了一个“ 评委会”,他亲任主持,主要是汇集了几十年来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国家科技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当时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后来,不少情报所的人评职称,还拿出当年“评委会“的得奖为依据。


1978年,冯老被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时,参加的国家级领导人有王震,冯老“关于改善陕西的环境污染问题”发表讲话。他的讲话被刊登于《人民日报》,《西安晚报》予以了转载,并对冯老进行了专访。后在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期间,1986年4月9日,冯老先生被西安市科技发展委员会聘为委员。委员会是由时任西安市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组建的。冯老分在环保组,组织讨论后,决定对“西安市的空气和水的污染“问题做调查。


任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时,冯老还为西安市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1985年,协助成立了“西安翻译学院“。那时冯老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在西安市科协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西安翻译工作者协会,他任首任理事长。冯老在陕西省科技情报所为西安翻译学院的筹建,提供了办公室、电话,并解决了筹建人员吃饭的问题。终于在1985年10月,与西安翻译学院第一任校长丁祖诒,以及何克敬、尚云山等,成立了知名度很高的首批民办大学“西安翻译学院“,至今学院每年仍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出大量的外语人才。


中德友谊建桥梁,为国贡献持续发光发热

在1987-1991年冯老受国家科委委派,派往国家驻前西德大使馆任科技参赞。期间,参与了农业、航空航天、支线飞机、核能、自动化、文物保护、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政府代表团活动与会谈,他亲任专业翻译。

1987-1991年冯锡嘉出任西德大使馆任科技参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老作为首席翻译,全程陪同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率领的中国文物保护代表团,在德国慕尼黑、美因茨的谈判,最终达成“中德合作保护陕西文物”协议。


1983年,冯老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以国家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为团长的访印代表团,受到了当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的接见。回国后他在《羊城晚报》上发表几万字的连载文章《印度风情录》。

冯锡嘉访问印度

1992年冯老退休后,仍然为各行各业奉献自己的学识。1992年-1996年,他任民企西安长城科工贸总公司总工,设计了一整套气动脉冲电磁阀,与大型袋式除尘器配套使用,创造出大量的经济效益。


1994年,冯老协助陕西省对外交流中心组织“德国图林根州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1995年-2002年配合陕西省人才部门,每年陪同2-4名德国专家来陕西省各个城市协助解决各类技术难题。为各城市规划出谋划策;为陕西印刷厂提高印刷质量;为秦川机床集团改进加工中心设计方案、汽车转向泵的制造工艺;为宝鸡水泵厂提高铸件质量……陪同奥地利水泥专家为河北唐山市冀东水泥厂,为其提高大楼外墙瓷砖的铺贴质量。


陕西省作为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大省,冯老多次参与了德国文物专家来陕西的实地考察,促成了多项“中德文物保护”合作。在西安建立了国际级水准的“壁画文物保护实验室”、“丝绸文物保护实验室”、“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等。完成了彬县大佛寺石窟、秦俑彩绘等重要文物的保护项目。


冯老是建立“中德友谊”重要一员,他为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架起了一条通畅的桥梁!


冯老的一生历经坎坷,造就过辉煌,最后归于如今的默默无闻、平平淡淡。


对于国家,冯老先生为国家的翻译工作做出了贡献,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工作。


对于事业,作为新中国建国初气动仪表最顶尖的专家,冯老总计主持开发设计了一百余种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系列,解决了当时工业上许多燃眉之急,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冯老一生中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文章和其它类文章几十万字,将宝贵的经验留存和传递,为中国仪表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人才培养,冯老作为西安翻译学院的副院长、创始人之一,桃李遍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


除此之外,冯老在其他多个领域也为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冯老呕心沥血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毕生的知识和才华!


冯老一生经历也映照出西安仪表厂的历史,从新中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引进项目,曾经中国仪表行业的“黄埔军校”,到“改革开放”后成功引进美国罗斯蒙特1151变送器项目再创辉煌,到现在被并购。


当问到冯老对目前我国仪表发展现状的看法,老先生说,学习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的仪表技术目前看来,依然很重要,虽然几十年来我们的仪表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别的国家也没有停下脚步,仪表技术发展的也很快。


当问到冯老对我国仪表行业未来的展望,老先生说,学习借鉴很重要,鼓励自主研发更重要,要拿出切实的鼓励政策,奖励那些自主创新科研单位、人员,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有时需要付出科研人员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同时还要培养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这适用于全社会。现在全社会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向钱看!老一辈身上的奉献精神已经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这些都非常影响我们国家的发展。


听得出,冯老对现今是有一些忧虑的。他的心里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关心着中国仪表业的未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他们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向老一辈仪表专家敬意!
来源:仪表圈/作者:钱巍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