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清明》欣赏

2020/4/4 0:46:1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员工风姿  文章地址://www.e-cumulus.com/community/2974.html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可谓感慨良多,残酷的疫情,也不时触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怀。我们结合米芾集字书法《清明》,浅聊清明的触动。
米芾书杜牧诗《清明》

《清明》-作者: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是一个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踏青祭祖的日子,而古代那些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而著名唐诗《清明》正好赶上了杜牧孤身行路,触景伤怀,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米芾书杜牧诗《清明》
米芾书杜牧诗《清明》


话说清明节这天,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诗人用“纷纷”来写雨,明显是春天里独有的绵绵细雨,一种“天街小雨润如酥”,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该诗前面两句交代了情景,此情此景,很想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全部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欣赏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作为杜牧的代表作,她在艺术上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推荐阅读
启功题跋选刊10例
如何才能写好字?看看启功在论书札记中的建议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